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效应 > 品牌资讯

 

培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带动县域特色产品发展
时间:2014-02-18 13:37:15  来源:  作者: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全县总面积3057.28平方公里,总人口112万人。安溪县是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中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安溪产茶始于唐朝,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县拥有茶树品种70多个,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为四大当家茶种。2010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60万亩,茶叶产量6万吨,涉茶产值80亿元,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茶业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众多环节,全县有80万以上的人员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茶业已成为安溪县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财政总收入1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已发展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入选“中国县域商标发展百强县”,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近五年,GDP年均增幅达15%以上,财政总收入增幅达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12.1%。

一、环境独特,气候优越,精湛的制作工艺造就“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乌龙茶之极品,国家级茶树良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要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栽培技术及初制工艺非常独特,其中尤以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要求更为严格。正因为如此,在栽培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铁观音至今仍局限在福建、广东和台湾的个别地方种植,而且产地不同所形成的品质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安溪由于土壤、海拔、积温、降水、温度、湿度等条件最适合铁观音形成最佳品质,最具乌龙茶特征,使得安溪铁观音具有无与伦比的品质优势。

         自从清朝前期安溪茶农发现鲜叶经摇动磨擦可形成自然花香味而发明了乌龙茶制作方法以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安溪铁观音制作加工工艺。安溪铁观音采用的原料是铁观音树种的嫩梢,制作工序选择红茶和绿茶的工艺优点,经“三大阶段、十大工序”精制而成。工艺严谨、技术精湛,而且每道工序都有其严格的技术操作规范和标准。如茶叶采摘技术,就要合理把握采摘条件、采摘时间、采摘方法、茶青质量、茶青的运输和贮存等要素。制作出来的优质铁观音茶,条索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叶底肥厚软亮,具绸面光泽;茶汤滋味甘醇,回甘爽口,音韵独特,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美誉。

二、破解难题,规范管理,精心呵护“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安溪产茶虽有一千多年历史,但长期以来,安溪茶农主要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采收为主,企业、茶农商标意识、品牌意识、地域保护意识不强。“安溪铁观音”具有显著品质特征、生长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属于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为维护安溪铁观音声誉,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铁观音茶产业健康发展,我县申请了“安溪铁观音”“安溪黄金桂”证明商标。2000年4月,商标局予以核准注册。

         多年来,我县在组织实施“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方面,认真实践,大胆借鉴,不断总结,用活品牌,已初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和规范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和使用制度,形成了政府统一协调、工商部门指导管理、有关单位齐抓共管、商标所有人规范使用、商标使用者自律维护的工作格局。“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施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被认定为“泉州市知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截止目前共有219家企业获准使用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约有265亿枚证明商标标识用于茶叶产品上,整体运行和管理态势良好。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1、抓好培训,让茶叶生产经营者全面了解证明商标。通过举办培训班、聘请专家和学者讲授等方式,加强对涉茶部门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茶叶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系统学习证明商标注册、使用管理规则和法律法规。

         2、广泛宣传,提高“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的知名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认知面。在县外各地各级电视台、电台,以及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刊登宣传广告,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公路干线设立大型宣传广告牌,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扩大 “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的覆盖面,扩大消费者的认知程度。二是借助茶事活动宣传提升证明商标知名度。多年来,我们先后通过安溪铁观音神州行大型考察采风活动、“观音铁韵?情满海西”大型茶文化活动、“世博名茶安溪铁观音?让都市生活更美好”上海系列茶文化活动、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等茶事活动大力宣传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我们还组织证明商标准用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展会,并将商标标志的宣传与展示融入到茶事活动当中,进一步提升市场知晓率和认知度。

         3、建好制度,强化“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的管理。一是抓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制定完善了《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实施管理细则》等规定,严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许可使用条件和申请程序“严”字当头,把好五个关口(即申请关、原料关、生产关、出厂关、年检关),规范管理,从制度上全面加强管理服务。二是运用现代手段规范商标使用。开发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软件,建立网站、信息服务和发布系统,便于消费者查询;将专用标志和证明商标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标识、统一颜色、统一规格、统一印制位置,规范准用企业商标印制使用。利用一系列现代科技手段,规范商标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管理和使用。

         4、管好市场,规范“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的使用。严格市场准入,实行“安溪铁观音”茶叶市场准入和抽检制度,所有大宗茶叶进入交易市场,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检验。获准使用证明商标的茶叶企业,不准收购外地茶叶,不得收购卫生质量不合格的原料。联合有关职能部门经常开展茶叶市场规范整顿,大力整顿和规范使用“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茶叶外包装行为。强化跟踪监督检查,要求经销商所销售的茶叶必须提供产品合格证明、食品检验报告单、销售专用凭证、销售信誉单,并使用价牌明码标价,凡质量不合格或手续不齐备的产品,一律清理出市场。

         5、抓好保护,树立证明商标的形象和权威。一是向全国各地乌龙茶主销区的工商、质监等部门通报我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情况,借助外力,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击各种假冒伪劣行为。二是建立商标维权网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未经许可擅自使用“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违法行为,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专用权,构建包括市场监控、侵权调查、行政投诉及查处等一整套维权体系。三是建立“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假维权队伍,并依托安溪茶叶协会网络,专门收集侵权、假冒情况,一旦发现市场出现侵权假冒产品,立即进行打击。四是在日本、俄罗斯、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申请“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国际注册,并在商标45个类别上注册“铁观音”防御商标,同时,做好恶意抢注的争议异议工作。

三、品牌树立,实力提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带动安溪经济大发展

        近年来,安溪铁观音屡获殊荣,先后荣获外商最熟悉和最喜爱的中国名牌、“福建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贡献力品牌”等称号,去年,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上海市茶叶学会和“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签约仪式暨世博茶经济论坛上,安溪铁观音被评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

一业兴,百业旺。“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注册和使用以来,给安溪茶产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带动了安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实施,消费者逐步认准贴(印)有“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标识的产品购买,有效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对规范茶叶等级、提高茶叶质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全县建有优质铁观音生产基地20万亩,绿色食品茶叶基地15万亩,有机茶园基地2万亩。现在安溪乌龙茶的平均价格较2000年高出90%。已形成福建、广东、长江流域和北方等四大市场;外销方面,由日本、东南亚逐步扩大到俄罗斯、欧洲、美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出口量约16000吨,创汇5000多万美元。其中,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还形成了安溪茶叶一条街,“安溪铁观音”倍受俄罗斯人的宠爱。全县已涌现出了“凤山”、“八马”、等一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茶叶品牌。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茶文化旅游、茶叶包装、茶叶机械、茶叶食品、交通运输以及城镇建设快速发展,茶农收入大幅提高。据统计,实施证明商标保护前的1999年,全县茶农直接从出售茶叶得到的收入人均仅为790元,占当年茶农人均纯收入的24.8%;而2009年,全县茶农人均直接从出售茶叶得到的收入4420元,是1999年的5.6倍,茶农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与同期比也提高了58%。安溪铁观音改变了安溪农民的命运,改写了安溪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综合几年来安溪县管理和使用证明商标后给安溪茶产业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巨大变化,我们深深体会到:对农村特色产品实施证明商标保护,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是促进农业发展、扩大农产品出口、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做好“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地标目录
平台首页 | 国际地标 | 地标保护 |  申报流程 |  地标使用 |  知识产权 |  品牌效应 | 关于平台 |  
友情链接:  防伪技术   防伪标签   防伪公司   产业调查报告   金芒果地理标志国际博览会推荐品牌  
全国咨询热线:400-6040-315   京ICP备09101765号
Copyright © 1998 - 2013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