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研评估

 

我国 I 地理标志 I 可转型区域公用品牌,获得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时间:2020-07-06 09:47:48  来源:  作者:

    转型区域公用品牌,获得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地理标志产品应当实现向区域公用品牌的转型,以获得更好的保护与发展。用品牌化的方式获得双重信用背书,进一步顺应品牌消费时代,获得消费者忠诚消费。

   (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特征,选择单一区域公用品牌类型

   单一区域公用品牌,包括单一品类、单一产业的区域公用品牌,即是上述的第一、二种区域公用品牌类型。该品牌类型基于特定地理区域范畴之内,以特定区域内特定的自然资源(环境、物种等)与人文因素(文化或工艺特色等)为基础,以单一产品品类划分为基准,并多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

   经过许多年来有关地理标志产品的登记、注册、保护、发展和“一村一品”、“一县一品”等相关推广活动的开展,我国各地已经拥有了众多规模化、标准化、品质保障相对完善、市场反应相对稳定的地理标志产品。这些地理标志产品具有如前述的十大基本特征、四大核心特征,因此,创建或重塑区域公用品牌的基本前提条件已经具备,但由于过去没有经过系统的品牌化运营,尚未提升、转型为区域公用品牌。

   以利用已有的资源禀赋,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益的方式进行品牌化发展为宗旨,地理标志产品可以选择单一品类的区域公用品牌类型进行品牌化经营。

   基于地理标志产品的单一品类、单产业的区域公用品牌突破模式,强调在一个区域选择一个优势显著的单一产品品类基础上的单一产业、单一产品品类进行品牌化突破。这与之前日本推的“一村一品”,我国农业部推的“一村一品”、商业部推的“一县一品”(电商特产)强调在一个区域发现、挖掘、壮大一个特色优势产品或产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一村一品”、“一县一品”强调的重点是将一个村、一个县的特色产业化“单产业突破”的区域公用品牌,更强调将一个区域中特色显著、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单一品类、单一产业的特色品牌化。并以该品牌化的单一产业延伸、价值延伸,支撑起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成为一个区域的形象表征。

   (二)进行系统的符号化表达,注册相应商标,获得有效法律保护

   农业农村部背书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与原质监局背书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均属于“部门规章”制度下的保护体系背书产品。单纯依靠“部门规章”保护的产品,还不能够构成全球市场范围的有效法律保护。

   因此,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应当在目前登记的文字名称(极少的地理标志产品有图形标志)的前提下,进行识别度、记忆度、国际化认知等更高效的图形标志设计与系统性符号化表达,并将其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国际商标,以获得其在国内外市场的有效法律保护。如此,当地理标志产品被假冒、被侵权时,能够拿起更有力的法律武器,形成更广泛的、更强的知识产权有效保护机制。

   具体措施,可以继续根据2004年的相关文件,落实两部委之间的有效协同关系,并进一步构建在新的市场机制、新的国际竞争范畴下的新型协同关系,把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业农村部背书)、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原质监局背书)作为拥有“部门规章”背书的、一定范畴的知识产权,进一步实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国际商标注册与保护,让地理标志产品在商标保护的基础上,以品牌的方式运行。

   (三)进一步构建与现代消费者的关系,形成真正具有品牌粘性的消费关系

   大量的地理标志产品都是区域性消费产品,多数的地理标志产品均流连或徘徊在传统而老旧的利益诉求点、诉求方式上。事实上,多数的地理标志产品与现代消费者特别是九零后、零零后等“X世代”的消费者距离甚远,甚至如同完全存在于不同的星球世界。与工业品等其它消费品品牌一样,如果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没有能够与“X世代”消费者构成品牌关系,那么,地理标志产品将只能偏安一隅,无法推向更广阔、更具溢价可能的国际市场与新生代市场,甚至将越来越缩小其消费市场,最终导致稀缺物种、传统工艺濒临灭绝的后果。因此,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应当通过构建与现代消费者的关系,形成新型的、真正具有品牌粘性的消费关系,才能真正得到保护、发展,提升,并延伸到更有价值的、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四)深入挖掘区域特色价值,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溢价

   地理标志产品以区域为根本特征,区域公用品牌也以区域为根本特征。深入挖掘区域特色价值,才能够提升地理标志产品转型为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溢价。

  地标目录
平台首页 | 国际地标 | 地标保护 |  申报流程 |  地标使用 |  知识产权 |  品牌效应 | 关于平台 |  
友情链接:  防伪技术   防伪标签   防伪公司   产业调查报告   金芒果地理标志国际博览会推荐品牌  
全国咨询热线:400-6040-315   京ICP备09101765号
Copyright © 1998 - 2013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